
一、废墟上生长的向日葵
地震后的第三十七天,临时搭建的板房学校里传来琅琅读书声。十七岁的志愿者苏棠握着粉笔,在斑驳的黑板上写下 “希望” 二字。她的身后,坐着二十三个脸上还沾着灰尘的孩子。三个月前,一场灾难摧毁了这座小镇,也击碎了无数人的生活。苏棠本是美术系大二学生,看到新闻后,毅然报名成为支教志愿者。
“老师,我们的家还能重建吗?” 扎羊角辫的小女孩仰起脸问。苏棠笑着从背包里掏出向日葵种子:“当然能!就像这些种子,只要有泥土和阳光,就能破土而出。” 接下来的日子,她带着孩子们在板房外的空地上开垦,种下向日葵。清晨教课时,她会指着初升的太阳讲解光影;傍晚劳作时,又和孩子们分享梵高画中的向日葵。当第一株嫩芽钻出地面时,孩子们兴奋的欢呼声,比任何鼓励的话语都更有力量。
如今,板房学校早已拆除,但当年的向日葵花田仍在。每年夏天,金黄的花海中总能看到苏棠的身影 —— 她毕业后申请留在这里任教,用画笔和知识,为孩子们描绘更广阔的世界。那些在废墟中种下的种子,不仅绽放出灿烂的花朵,更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永不言弃的信念。
二、深夜急诊室的生命守护者
凌晨两点的急诊室,空气里弥漫着消毒水与焦虑交织的气息。主治医师陈远刚结束一场五小时的手术,防护服里的手术服早已被汗水浸透。这时,担架床的滚轮声由远及近,“急性心梗!” 护士的呼喊打破短暂的平静。陈远立刻冲向抢救室,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瞬间变得锐利而专注。
这样的场景,对在急诊岗位坚守十五年的陈远来说,早已成为日常。记得刚工作那年,他曾因没能挽回一位年轻患者的生命而自责到崩溃。是老主任的一句话点醒了他:“医生不是神,但我们要拼尽全力,让生命多一分希望。” 从那以后,他的手机 24 小时开机,无论寒冬酷暑,只要医院召唤,他总是第一时间奔赴战场。
去年除夕夜,他正